春秋三传对比阅读

春秋经
隱公元年
左传
隱公元年
公羊传
隱公元年
谷梁传
隱公元年

隱公元年

惠公元妃孟子,孟子卒,繼室以聲子,生隱公,宋武公生仲子,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,曰為魯夫人,故仲子歸于我,生桓公而惠公薨,是以隱公立而奉之。

元年,春,王正月。

元年,春,王周正月,不書即位,攝也。

元年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春者何?歲之始也。王者孰謂?謂文王也。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?王正月也。何言乎王正月?大一統也。公何以不言即位?成公意也。何成乎公之意?公將平國而反之桓。曷為反之桓?桓幼而貴,隱長而卑,其為尊卑也微,國人莫知。隱長又賢,諸大夫扳隱而立之。隱於是焉而辭立,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。且如桓立,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,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。隱長又賢,何以不宜立?立適以長不以賢,立子以貴不以長。桓何以貴?母貴也。母貴則子何以貴?子以母貴,母以子貴。

雖無事,必舉正月,謹始也。公何以不言即位?成公志也。焉成之?言君之不取為公也。君之不取為公何也?將以讓桓也。讓桓正乎?曰不正。《春秋》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隱不正而成之,何也?將以惡桓也。其惡桓何也?隱將讓而桓弒之,則桓惡矣。桓弒而隱讓,則隱善矣。善則其不正焉何也?《春秋》貴義而不貴惠,信道而不信邪。孝子揚父之美,不揚父之惡。先君之欲與桓,非正也,邪也。雖然,既勝其邪心以與隱矣,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,則是成父之惡也。兄弟,天倫也。為子受之父,為諸侯受之君,已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,曰小道也。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,蹈道則未也。

三月,公及邾儀父盟于蔑。

三月,公及邾儀父盟于蔑,邾子克也,未王命,故不書爵,曰儀父,貴之也,公攝位,而欲求好於邾,故為蔑之盟. 夏四月,費伯帥師城郎,不書,非公命也。

及者何?與也,會及暨皆與也。曷為或言會,或言及,或言暨?會猶最也;及猶汲汲也;暨猶暨暨也。及我欲之,暨不得已也。儀父者何?邾婁之君也。何以名?字也。曷為稱字?褒之也。曷為褒之?為其與公盟也。與公盟者眾矣,曷為獨褒乎此?因其可褒而褒之。此其為可褒奈何?漸進也。眛者何?地期也。

及者何?內為志焉爾。儀,字也。父,猶傅也,男子之美稱也。其不言邾子何也?邾之上古微,未爵命於周也。不日,其盟渝也。眛,地名也。

夏,五月,鄭伯克段于鄢。

初,鄭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生莊公及共叔段。莊公寤生,驚姜氏,故名曰寤生,遂惡之。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亟請於武公,公弗許。 及莊公即位,為之請制。公曰:‘制,巖邑也,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’請京,使居之,謂之「京城大叔」。 祭仲曰:‘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,先王之制:大都不過參國之一;中,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將不堪。’公曰:‘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’對曰:‘姜氏何厭之有!不如早為之所,無使滋蔓。蔓,難圖也。蔓草猶不可除,況君之寵弟乎!’公曰:‘多行不義,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’ 既而大叔命西鄙、北鄙貳於己。公子呂曰:‘國不堪貳,君將若之何?欲與大叔,臣請事之;若弗與,則請除之,無生民心。’公曰:‘無庸,將自及。’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,至于廩延。子封曰:‘可矣,厚將得眾。’公曰:‘不義不暱,厚將崩。’ 大叔完聚,繕甲兵,具卒乘,將襲鄭。夫人將啟之。公聞其期,曰:‘可矣。’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大叔段,段入于鄢,公伐諸鄢。五月辛丑,大叔出奔共。書曰:‘鄭伯克段于鄢。’段不弟,故不言弟。如二君,故曰克。稱鄭伯,譏失教也。謂之鄭志,不言出奔,難之也。 遂寘姜氏于城潁,而誓之曰:‘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!’既而悔之。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,聞之,有獻於公。公賜之食。食舍肉,公問之,對曰:‘小人有母,皆嘗小人之食矣,未嘗君之羹。請以遺之。’公曰:‘爾有母遺,繄我獨無!’潁考叔曰:‘敢問何謂也?’公語之故,且告之悔,對曰:‘君何患焉?若闕地及泉,隧而相見,其誰曰不然?’公從之。公入而賦:「大隧之中,其樂也融融。」姜出而賦:「大隧之外,其樂也洩洩。」遂為母子如初。 君子曰:‘潁考叔純孝也,愛其母,施及莊公。《詩》曰:『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』其是之謂乎!’

克之者何?殺之也。殺之則曷為謂之克?大鄭伯之惡也。曷為大鄭伯之惡?母欲立之,己殺之,如勿與而已矣。段者何?鄭伯之弟也。何以不稱弟?當國也。其地何?當國也。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?在內也。在內雖當國不地也。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。

克者何?能也。何能也?能殺也。何以不言殺?見段之有徒眾也。段,鄭伯弟也。何以知其為弟也?殺世子母弟目君,以其目君,知其為弟也。段,弟也而弗謂弟,公子也而弗謂公子,貶之也。段失子弟之道矣,賤段而甚鄭伯也。何甚乎鄭伯?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。於鄢,遠也。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,甚之也。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?緩追逸賊,親親之道也。

秋,七月,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。

秋,七月,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,緩,且子氏未薨,故名,天子七月而葬,同軌畢至,諸侯五月,同盟至,大夫三月,同位至,士踰月,外姻至,贈死不及尸,弔生不及哀,豫凶事,非禮也。

宰者何?官也。咺者何?名也。曷為以官氏?宰士也。惠公者何?隱之考也。仲子者何?桓之母也。何以不稱夫人?桓未君也。賵者何?喪事有賵。賵者蓋以馬,以乘馬束帛。車馬曰賵,貨財曰賻,衣被曰襚。桓未君則諸侯曷為來賵之?隱為桓立,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。然則何言爾?成公意也。其言來何?不及事也。其言惠公仲子何?兼之,兼之非禮也。何以不言及仲子?仲子微也。

母以子氏,仲子者何?惠公之母,孝公之妾也。禮,賵人之母則可,賵人之妾則不可。君子以其可辭。受之,其志不及事也。賵者何也?乘馬曰賵,衣衾曰襚,貝玉曰含,錢財曰賻。

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。

八月,紀人伐夷,夷不告,故不書,有蜚,不為災,亦不書,惠公之季年,敗宋師于黃,公立,而求成焉,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,始通也。

孰及之?內之微者也。

及者何?內卑者也。宋人外卑者也。卑者之盟不日。宿,邑名也。

冬,十有二月,祭伯來。

冬十月,庚申,改葬惠公,公弗臨,故不書,惠公之薨也,有宋師,太子少,葬故有闕,是以改葬。 衛侯來會葬,不見公,亦不書。 鄭共叔之亂,公孫滑出奔衛,衛人為之伐鄭,取廩延,鄭人以王師,虢師,伐衛南鄙,請師於邾,邾子使私於公子豫,豫請往,公弗許。遂行,及邾人,鄭人,盟于翼,不書,非公命也。 新作南門,不書,亦非公命也。 十二月,祭伯來,非王命也。

祭伯者何?天子之大夫也。何以不稱使?奔也。奔則曷為不言奔?王者無外,言奔則有外之辭也。

來者,來朝也。其弗謂朝何也?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,不得出會諸侯。不正其外交,故弗與朝也。聘弓鍭矢不出竟埸,束修之肉不行竟中,有至尊者不貳之也。

公子益師卒。

眾父卒,公不與小斂,故不書日。

何以不日?遠也。所見異辭,所聞異辭,所傳聞異辭。

大夫日卒,正也。不日卒,惡也。